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1|回复: 8

士不知耻,乃国之大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9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08-5-29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52fx45
发表于 2008-5-29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5-29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龚自珍儿子是卖国贼是大汉奸带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先管好自己的儿子把再说
发表于 2008-5-29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5-29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抄一段笑话。历史课上,老师讲到火烧圆明园一节,小明一直在打磕睡,老师怒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吓得睡意全无,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次日家访,老师举此为例,要求小明家长加强对子女的管束。小明他爸愤愤不平:“老师你莫错怪我儿,我儿一贯老实,他说不是他烧的,那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老师的教科书上有正确答案: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烧的。从宏观来讲,这个说法没问题,

  从微观来讲,这个说法有问题。所谓宏观,即指咸丰十年联军攻占北京後,圆明园被焚毁。所谓微观,则须找出圆明园纵火案的“首事”之人。迄今为止,到底是谁点燃或者建议点燃投向圆明园的第一把火,有三种说法颇具代表性,这三种说法都认为带头烧园的是中国人。

  当时正在北京的王闿运多年以後曾撰长诗《圆明园词》追忆此事,他说英法军首领惊叹于这座万园之园的“陈设巨丽”,双方“相戒弗入”,怕入园後搞坏物件,分不清也承担不了巨额赔偿的责任,决定在园外驻军。而破落贵族(即指满人)乘机“倡率奸民”,假借联军之名,入内纵火,并哄抢财物。联军这才跟进园内,士兵们眼红“中国暴民”的收获,于是在军官默许下加入劫掠的行列。中外强盗边烧边抢,大火三日不息,局面终于失控。

  第二种说法则指出:联军入京,龚橙导之毁园。龚橙是著名爱国主义诗人、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宝贝儿子,也是英国公使威妥玛的中国密友,曾说过“中国天下,与其送与满清,不如送与西人”的名言。当时士大夫幾乎一致认为是他向联军提出烧毁圆明园的建议,终其一生,龚橙也未对这个指控进行辩白。

  最後一种说法则直接点出了带头放火之人的姓氏。此人姓李,联军入京後,他充任进驻圆明园的向导,并在联军犹豫不决、“相戒弗入”之际,用一把火坚定了联军入园劫掠的信心;同时,他也大发了一笔国难财。只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他便被有关部门抓获,判处死刑,没收全部家产。

  由此可见,圆明园的第一把火,是中国人自己点着的;但是,这并不能减轻英法联军的丝毫罪责,他们才是应被追究的主犯。1861年,法国政府在巴黎展出“远征中国”的战利品——圆明园文物——大文豪雨果评论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发表于 2008-5-29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龚自珍是名人,龚自珍的儿子,应该也算得上是个名人,因为圆明园是他引领英法联军去烧的。

龚自珍,又名定?,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亮点,他是一位有思想,有才华的爱国诗人,在他的诗篇中,往往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强烈意识。但他的儿子,不但不爱国,而且卖国,当时,就被人视为汉奸,后人读近代史者,知道这个名父之子的行径,无不以败类视之。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为灰烬,固然是英法帝国主义的罪恶,但他为向导,为高参,为狗头军师,出这恶主意,坏点子,是不能饶恕的。历史的这一页,就永远留下这个丑类的名字,遗臭万年。

如果龚自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冬烘先生,也许人们不至于株及。然而,他是诗坛翘楚,他是文学菁英,他的《已亥杂诗》,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这样,他就不得不吃他儿子的“挂落”——看你生出来的这个祸国殃民的狗东西。幸而他儿子干这事的时候,他已死去。如果活着,别人指着他的鼻子这样损他,他也只能没脾气。

正如清人赵翼所言,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虽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而有逆子,而不能辞其咎,也就不能怪罪他人的苛责。所以,如今谈到这位诗人,就不能不令人想起他的不肖子,只要谈火烧圆明园,就不能不谈引英法联军烧毁一代名园的龚半伦;龚自珍当然不能为这个丧心病狂的汉奸负任何责任,但他的这个混账儿子,给他一世声名抹了黑,却是事实。这一点,不仅是名父,即使非名父,也是应该引以为鉴的。

“定?子孝拱,晚号半伦,半伦者,无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尚嬖一妾,故曰半伦云。半伦少好学,天资绝人,顾性冷僻而寡言语,好为狭邪游。中年益寥落,至以卖书为活。英人威妥玛方立招贤馆于上海,与之语,大悦之,旅沪西人均呼为龚先生而不名,月致百金以为修脯。庚申之役,英以师船入京,焚圆明园,半伦实与同往。橙(龚半伦名橙——编者注)单骑先入,取金玉重器而归。”(《清朝野史大观》卷一)凡是提到火烧圆明园,就会涉及这个败类,而只要谈到此人,无不从龚自珍开始写起。儿女作恶,父母受谴,清人赵翼《廿二史?记》卷二十,在一则《名父之子多败德》的读史心得中,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唐代的名臣,治国有方,政声卓著,为人所钦敬。而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杜如晦的儿子杜荷,最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杀了头。狄仁杰在武则天执政时,以坚持正义,抗拒邪恶,著称于世,可他的儿子狄景晖,为魏州地方官员,很不争气,贪婪搜括,酷暴无比,被欺压的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迁怒于狄仁杰,将其生祠也给砸了。

宋景也是一代名相,无人不知他正直磊落的名声,但他的儿子宋浑等行为不检,流荡无行,成为社会渣滓,为人所不齿。李泌,在唐朝,历仕四帝,谨慎自爱,刚正不阿,称得上为高风亮节的贤相,可他的儿子李繁,却堕落为奸相裴延龄的一个内应外合的死党。陆贽弹劾这个无耻的佞臣,让李繁起草奏书,然后,陆贽亲笔改定。这小子将全文默记在心,然后通报裴延龄,使其得以先下手为强。

所以,赵翼叹息:“此皆名父之子,而败德坠其家声,不可解也。”

还是在唐代,那个上官仪,更是死憾不尽。他是被武则天杀死的,想不到他的孙女上官婉儿,却成为武则天作恶的左膀右臂。据《新唐书》:“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早诉,帝乃悔,及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

这个怕老婆的皇帝,也够德行的,一推六二五,自己躲清净去了。

武则天可不是善碴,老公可以饶恕,背后出主意的家伙,绝不放过。不久,使人出首告密上官,借这个碴口,大开杀戒,凡上官家的男人,都杀无赦,凡上官家的女人,都没入宫里作奴婢。刀架在脖子上时的上官仪,想不到那时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后来长大成人,忘了国恨家仇,先附武后作恶,后助韦后为逆,成为彻头彻尾的败类。

掉了脑袋的上官仪,死不瞑目,同样,不幸暴卒的龚自珍,更恨的未必是那鸩死他的情敌,而是他那无可救药的人渣儿子,借帝国主义之手,将圆明园夷为平地,即使在九泉之下,他那热血沸腾的志士之心,也是无法平静得下来的。

他曾著文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他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于英国这个殖民主义大国的野心,看得最为清晰。当林则徐到广东禁烟,他不但赋诗壮行,鼓舞士气,还出谋画策,多所建言。他哪里想到,他的儿子偏偏当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头子巴夏礼的谋主。

谋主的说法,出自章炳麟的《检论》。但也有人说,他在上海,也已经没落到无以为生的状态,是靠洋人每月数百大洋,吃花酒,逛窑子,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所以焚掠圆明园者,因有龚半伦为引导。半伦名橙,字珍子,为人好大言,放荡不羁,窘于京师,辗转至上海,为英领事纪室。及英兵北犯,龚为响导曰:‘清之精华在圆明园。’及京师陷,故英法兵直趋圆明园。”(据《圆明园残毁考》)

引狼入室,还沆瀣作恶,这是中国有汉奸以来,恐怕最为十恶不赦的一个了。

咸丰十年八月癸亥之谕里,有这样一段话,也足以佐证龚半伦为敌前驱的罪不可逭:“该夷去国万里,原为流通货物而来,全由刁恶汉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决裂。”逃到热河承德的奕?,在诏谕里出现“汉奸唆使”之词,当有所指,绝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有头有脸之辈,自然是冲着龚自珍这样有大名声的人而言,若他地下有知,将何以堪?

名父之子多败德,败到龚半伦这种程度者,是很鲜见的。但名人之子多不肖,却是常见。所以,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现代少爷们,以先人的名声,作为生财有道的本钱,以前代的光荣,化作讨价还价的资源,以上辈的功勋,充当无恶不作的庇护,以家族的荣誉,干出为非作歹勾当者,不也时常可见于报纸屏幕,而使人想起《三字经》里“子不教,父之过”那句话吗?

因此,龚自珍及其子的这段故事,也许有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发表于 2008-5-29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英雄儿子汉奸~~
发表于 2008-5-29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奉贤部落-奉贤人自己的网络家园

GMT+8, 2024-6-13 13:22 , Processed in 0.04639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