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部落论坛创建于2006/1/18
  • 0

淘在路上 客服电话:两款APP相结合 只为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发表于 2015-6-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公众号:tzls2014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19:00

  服务邮箱:kf@117go.com

  淘在路上客服电话:400-1628-117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9:00"

  淘在路上副总裁李霞在做分享的时候表示,淘在路上有两款APP,一款是“在路上”,一款是“淘在路上”。“在路上”已经经营快四年了,专门做游记分享类的APP,“淘在路上”是一个纯商业端的,做旅游商品的APP。“在路上”用户自己生成的内容是UGC内容,可以在这些内容里面会植入商品,就是“淘在路上”的商品,颗粒化的商品。将商品植入到UGC当中去,“在路上”板块里面会有一些旅游目的地结构化的攻略。在浏览攻略的同时也可以直接下单。从“淘在路上”到“在路上”双向导流以后会看到一个数据,差不多有30%的用户会同时下“淘在路上”跟“在路上”两款APP。她还介绍说,接下来“淘在路上”准备着力推边走边订的形式,更多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以下为李霞女士在沙龙分享的文字实录:

  李霞: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淘在路上吗?最近淘在路上从外面的曝光来讲做的可能有点凶猛,我刚刚打车过来时在出租车上看到出租车背后的广告有淘在路上,上个礼拜有我的前同事,我以前是携程出来的,我在携程待了十几年。我的前同事打电话说我在看电影,看到电影前面的广告屏幕上也有淘在路上的广告,你们好有钱好任性。再上上个礼拜,我们又包场了一场《复仇者联盟2》的电影活动。种种的这些事件,其实我作为一个小公司的管理层里面的女性其实是觉得很心痛的。今天因为说的是创新,我的分享议题是说社区和电商如何融合。为什么说探索呢?淘在路上有两款APP,一款是在路上,在路上已经经营了快四年。专门做游记分享类的APP。淘在路上是一个纯商业端的,做旅游商品的APP。这两款东西其实给人乍一听的感觉是矛盾体,因为在路上是讲情怀的,是用户在旅游途中的一种分享、感悟、发现,非常摒弃商业化。淘在路上是很商业化的东西,就是基于移动端的旅游电商。这两款怎么结合?是不是有冲突和矛盾?我们想当然了,一定是会有很尖锐矛盾的。

  所以去年4月份的时候淘在路上刚刚出来,我们的CEO就对外官方说,社会化和电商的融合是一个难题。现在已经过去差不多一年了,我们在一年当中走了哪些探索的道路?下面有一个推演。

  在路上是基于手机端游记分享的一款APP。到今年第四年已经出了6.1.1版本了。它的最杰出的用途就是说用户只需要在手机端上把照片一键传上去,它会根据照片记录的时间和地理的位置可以自动生成一篇游记,如果用户还愿意在照片下面配上一些文字的话,这篇完整的游记就会更漂亮。到今年差不多4月份的话,我们IOS版本和安卓版本基本上已经积累了两千多万的客户端用户。每天都有数十万用户在全球的各个地方通过我们APP记录分享他们旅行的瞬间。从2011年20万用户到现在是百倍的增长。

  淘在路上明天会推出3.0.1版本,淘在路上是纯移动端的,两款APP都是纯移动端的,特别是淘在路上没有PC端,是一款旅行生活为核心的纯移动端的平台。到今年是积累了一年的时间有300万的用户。这些颗粒化的旅行商品,基本上覆盖境内外535个城市,差不多超过了一千款商品。淘在路上的发展阶段,我们是去年4月7日正式上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每月基本上都会有一些线上的活动啊运营的活动。

  比如428是作为一个内部做一些系统压力测试的,到628时,我们会对市场做一些活动的形式对市场做一些测试,从那次活动开始就知道说我们用户化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商品更适合在淘在路上曝光,来卖。828的话,会打旅行生活的牌,我们的口号是叫“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我们是打的这样的旅行生活,跨界的一个概念。到1028我们尝试了专场,比如说香港、台湾。截止到去年年底我们花了9个月的时间,年度销售额差不多已经破亿。而且在我们不做活动期间,我们日成交订单数也基本上到了比较平稳的状态。上千单这样子。而且我们淘在路上的用户包括在路上的用户,二次复购率是很高的。他会通过一些分享和朋友圈之类的,会带来额外的新用户。这就是这两款APP大概的介绍。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奉贤部落论坛创建于2006/1/18. 已经运行: 举报投诉邮箱:skyyw@52fx.cn

GMT+8, 2025-2-2 16:48 , Processed in 0.05554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