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9|回复: 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构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构想

——致远高级中学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我们学校而言,有必要梳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明确内涵,从而研究现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实施方案。

一、概念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概念,就目前看,可将其定义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整体,改变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也就是指将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取代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第四次教育革命”。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大整合论”是发展的趋势,“小整合论”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需在实践层面上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进程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和教育整合大约要经历这样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算机素养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作为专门开设的一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第二阶段(课程整合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传统教学,作为教学演示、信息交流和促进认知活动的工具,或作为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个别辅导或管理的工具。

第三阶段(课程改革阶段):人们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改革,这个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黑板为基础的课程。

第四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的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第一阶段我们已经走,目前正步入第二阶段,但是第三阶段的有些前卫性的改革也已在开展。现重点谈谈第二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目标与要求。

三、当前的目标与任务

要求:

1、整合强调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育,要立足课程,而不是技术本身,信息技术应了无痕迹地结合于课程之中。而不是游离学校日常教学课程之外。不会特别意识到计算机多媒体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粉笔、黑板的存在一样,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灌输——接受的水平和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还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给学生创设更多的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时空,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源与更好的资源环境,个别化的学习将成为现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协作学习将成为可能。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而言,首先要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演示,创设教学环境,收集整理学科教学资源,构造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网上师生交流等形式实施课程整合。所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了当务之急。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瑞光博士说过:“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先进教学理论培训,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等,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培训上,因为它是一个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过程。通过培训,掌握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把全新的理念与全新的方法运用到课堂之中。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而言,就是应把信息技术课上的知识和能力用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中,会在网上与同学合作交流,会以电子作品形式完成教师布置作业,会利用信息资源库中的相关信息解决课程知识的问题,所以,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与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整合的要求,更是贯彻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本质上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是一项包括硬件设备配备,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传播使用以及教育管理等内容的系统工程。硬件环境建设不上去,整合是一句空话,所以要化大力气去完善它。要舍得投资,特别是学校的图书馆与多媒体教室,有条件应增添计算机房与电脑语音室,校园网建设是一项巨额投资,而网络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没有充裕、合适的教学资源,再好的设备也是废铁一堆,“整合”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构想

(一)、现状分析:

1、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硬件设施设备条件而言,一方面,我校早在二年前已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内部配置升级也已在本学期完成。现已有多媒体专用教室八间,计算机房三间,电脑260只,在本区范围内硬件设备已可列入上乘,但从另一方面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学生的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在硬件设备上依然存在较大的缺额。

2、就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水平与信息技术素养而言,一方面,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已经内化为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心理定势,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最初的表现形式,即将其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还没有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更高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与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引起了教师中的先进分子的觉醒。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已经从单纯的计算机作技术的学习,进入了课件制作的阶段,新的理念、新的方法逐步被运用到课件的制作中去,计算机房与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越发频繁。

3、就学生层面而言,一方面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形态下,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尚未被充分意识,学习上对灌输——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已驾轻就熟,自我设定目标、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元认知能力相对缺乏,信息技术的素养还未得到充分的培养,但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新生事物兴趣大,热情高,接受能力强。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已经学会了获取信息的技能,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主题性的学习方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之后将成为可能。

(二)、三年内的任务:

1、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只有建立起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学习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与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通过自己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多元的学习目标。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这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进行课堂教师的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学校,而现代的学校观则认为其他的无围墙的半日制、业余的远程和教学教育场所,也是正规学校。

在今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和学校观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澄清模糊观念、确定正确的教育观。(2)加强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先进的教学理论,在整合的过程中化为实际的作行为。

2、加大硬件设备投入的力度,加快投入的进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表现出它对技术的设施设备高依赖性,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支撑,就不可能实现这种整合。学校目前已经具有了这种整合的基本条件,而后一阶段的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则必须要更新校园网的配置增加机容量,提高速度,安装更多的接口,为教师提供便捷的手提计算机。在各实验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在图书馆阅览室教室等学生公共学习场所,安装更多的电脑,提供更多更快捷上网的机会。为此,我们要形成硬件设备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应该列出规划,逐步实施。力争在3—5年内达到全市的先进行列。

3、改善网络环境,提供更多的可供共享的教育资源。

没有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软件,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整合,网络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

(1)、充分开发网络资源,使学生和教师在较理想的宽带网络中获得所需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课程相关信息,可能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递、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

(2)、制作高质量的课件

根据二期课改的大纲要求与课程内容,系统地编制高质量的提供课堂教学运用的课件。这种课件制作不再是单纯地作为演示工具和认知工具,还应当把课件设计提高到信息交流工具和资源环境和信息加工的水平。在课件中可以提供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也可以把所需资源整理后保存特定的文件夹下或内部网址。

(3)、编制高质量的试题库

在当前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业质量评价,都离不开试题,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试题存在着繁、难、偏、旧的问题。试题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脱离社会发展的新内容。编制与二期课改大纲要求与课程目标、内容相一致的试题库也是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精选、新型、实效”将是编制的重要原则,在这方面我们将要倾注很大的精力。

4、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教师在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提升的信息化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技术包括信息的获得收集,整理分析运用的技术与能力,也包括上网网络下载、字处理、画图程序,制作多媒体软件,CD-ROM利用、网站建立、电子文件制作等,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当务之急,我校广大教师对此表现出很大的热忱,但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要作整体规划。这种以学校本位的培训工作,要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形成信息技术发展的层次性,各教研组要有兼职信息员,并要把信息技术培养作为教师自培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专门学习的机会。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都能掌握基本的技能,35岁以下教师都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对各年龄段的教师,分别列出信息技能考核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把数字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之中,教学的设计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必须充分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系,揭示这种教学设计的普遍性规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不排斥模式的灵活性,从学科特点出发,体现教学的多样性。各教研组既要重视群体的合作研究,又要重视个体的探索创新。学校要关注、发现、培育总结成功的教学设计的个案,在全校规范内评价、分析、研究、推广。

课程教师出教学设计思路,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协助帮助,共同开发课件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由之路。

同样的教材,不同的背景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能赋予教与学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是教育称之为艺术的迷人之处。

相信我们的学校在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之后,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上可以迈入上海市的先进行列。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奉贤部落-奉贤人自己的网络家园

GMT+8, 2024-6-4 13:15 , Processed in 0.04752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