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6|回复: 0

【推荐】信息技术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8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致远高级中学   张红鹰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蓬勃开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上海语文教学改革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面对的将是未来的挑战,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是对构建新课体系的探索,高中语文教材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视野,是空前扩展的丰富的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的条件。语文老师面对的将是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都将在极大程度上突破,是师生互动将在难于想象的同步、异步等多种形式下实现空前的优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我国历代的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但是,自“五四”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来,随着以文言为载体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写作日渐式微,“诗教”的传统事实上已经难以为继。1998年6月,中国青基会推出名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活动,并于1999年春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 “诗教”问题重又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是很有远见的。我认为,这正是“诗教”传统的一种回归。但诗歌教学的现状让人忧虑,尤其是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而青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他们最需要现代诗歌的滋养。但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所选的现代诗,数量很少且教法陈旧。师生都日渐淡化远离诗歌,尤其是远离已从山谷溪涧艰难跋涉而出,经八十年积淀正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诗坛。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感这种淡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推进,尤其是对新一代中国人气质的陶冶和锻造,都是十分不利的。

同时传统的诗歌教学存在着教学资源与媒体的单调性、教学形式的封闭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呆滞性。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合作性等等。

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诗歌朗诵着手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探讨解决现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内心一种美好的情感,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里去。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和调节教学模式指导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诗海中尽情的徜徉,尽情的吸收享受诗歌中洋溢的“美”。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高中诗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特点: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B、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社区相联系的诗歌学习的环境,可有效地改进对诗歌课程的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包括音频、视频、flash朗诵、课件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走进诗人的心灵,体会到画之美歌之韵,体会诗歌深邃隽永的意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诗歌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养。促使班级内学生合作交流。本校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本课题的研究,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为高中诗歌教学尤其是对普高学生的诗歌教学提供一种借鉴,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二.       研究目标内容

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克服传统诗歌教学的局限,从诗歌朗诵入手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品读诗歌,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和诗歌鉴赏的能力的探索,揭示高中诗歌领域教学活动中的一般模式,改变诗歌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协作性,提高学生审美意识、陶冶性情,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发展。

三.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案例法

四.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2.4------5

收集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和现状调查问卷、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朗读水平、申请诗歌网站

第二阶段:2004.6------2005.6 具体实施阶段

建立诗歌网站、在学校网络上开设诗歌专栏、侧重于教学实践研究、课内课外结合

第三阶段:2005.7—9结题

   总结整理出研究成果并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成果

(一).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指导学生诗歌朗诵入手,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传统的诗歌教学存在着教学资源与媒体的单调性、教学形式的封闭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呆滞性。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学生的成功感与学习兴趣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从1996年我创办综合高中第一个文学社团晨曦文学社开始,我就有意识地通过朗诵指导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本课题研究开始,我更是结合前几年的初步摸索,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研究性课程《诗歌朗诵指导及欣赏》以及自编拓展性课程《徐志摩诗歌鉴赏》。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了传统诗歌教学的框架,运用音频、视频、flash朗诵、古诗新唱、课件制作等多种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走进诗人的心灵,体会画之美歌之韵,体会诗歌深邃隽永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收集网络上名家的诗歌朗诵(还自己制作了一些声画并茂的FLASH朗诵),并建立了自己的诗歌网站。

诗歌,简洁含蓄、朗朗上口,它常以那清新飘逸、婉约豪放的风格,闲适自然、恬淡深远的意境,怀乡思亲、缠绵动人的情感引发人们手不释卷,百读不厌,回味无穷,遐思万千。

有人说,诗歌是没有乐曲的音乐,便于吟诵。只有在反复吟诵中才能体味出其中的意蕴。所以说朗读是理解鉴赏诗歌的重要手段。而声情并茂、声画并茂的多媒体范读,很容易能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诗歌意境中。

但是我们现有的朗读资源相当贫乏,主要是每一册仅有的几篇诗歌的朗读录音,远远无法满足现在所需的朗读资源。于是我充分挖掘网络上的朗读资源。收集了很多国内名家的朗诵录音,还收集了很多网络上朗诵名家的朗诵录音。尤其是收集了很多根据名家朗诵录音制成的声画并茂的flash朗诵,同时利用空余时间自己也学着制作了一些名家的flash朗诵,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再别康桥》等。并建立了自己的诗歌网站,起名为《致远诗歌网》。网站的建设中,主要选取了古代、现代、当代的诗歌以及朗诵录音、诗歌改编的歌曲、flash诗歌朗诵及演唱、多媒体课件等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浏览。



2.充分运用网络朗诵资源,指导学生朗诵,提高学生朗诵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这些声情并茂朗诵录音及声画并茂的flash朗诵,很容易能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诗歌意境中。尤其是那些本来对诗歌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慢慢地被感染,渐渐地投入到诗歌的朗诵中。

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用声画并茂的flash朗诵,把学生引入了康桥的美景与别离的情感氛围中。然后指导学生在朗诵中,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及诗人的情感。再播放flash制成的朗诵配乐画面,让学生跟着音乐和画面,感受和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意境,走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当同学们在“别离的笙箫”中,一起饱含深情的朗诵《再别康桥》,渐渐进入情感的美妙意境中时,仿佛是几十个徐志摩再世,在课堂上表达着对康桥的深情。其艺术效果是多么的感人,连我和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可以说学生的忘我吟诵,是诗歌教学中最高的境界了。

(二).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克服了传统诗歌教学的局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

  

1.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克服传统诗歌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诗歌教学,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比如教学资源与媒体的单调性、教学形式的封闭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呆滞性等等。过去,诗歌教学的主要资源就是课本和教参,学生手上则只有课文和练习册而已,教学资源十分贫乏短缺;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朗诵,顶多会用单放机播放一下朗读录音;为了增强诗词的直观性,有时也会找幅画来辅助教学,但这种教学媒体总显得较为单调而乏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教师不断面向集体提问、讲解,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领会的时间,导致“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学时间在学生等待提问,以及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慢慢消耗掉了,大多数学生语言实践的权利被悄悄而“合理”地剥夺了,教学知识面窄,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便普遍存在。而现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高中诗歌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克服传统诗歌教学的局限。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网络教学中,指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查找诗人、诗歌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情况,欣赏flash视频朗诵,它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始终抓住对诗歌的诵读、内容的理解、审美的熏陶这些中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或放或收,时教时学,时听时诵。古典诗歌网络教学的特色十分突出。



2.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

好的语文课,教师要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全部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联想力,让课堂充满一种自我陶醉的激情。音乐的魅力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诗歌的魅力使陆游“至夜,卒不就食”,语文课的魅力是教师创设营造出的欣赏氛围,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的魅力,尤其是诗歌课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长处就是能利用图象、音乐、文字、动画的处理,以动态、立体、全方位的视听效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因此在诗歌教学设计中,我尤其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思维集中于所学课文,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如上《再别康桥》时,我先播放了用flash制作的《再别康桥》的歌曲演唱,让学生从音乐层面先来感知康桥的美.然后再播放由我自己收集的许多剑桥的图片,配上了音乐,制成的flash,在课堂上从视觉角度展示了剑桥优美的风光,再播放黄磊的配乐诗朗诵制成的音色情感画面兼美的flash,这样的教学课件为学生的欣赏创造了浓浓的抒情氛围。这种氛围下的课堂始终充满着吸引力,并诱导着学生去探索发现。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诗歌学习的方式、拓宽学习的渠道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改变传统语文课堂学生经常围着教师转,大部分学生甘当“观众”的现象。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指导学生先登录网络教学系统和因特网,指导学生自由浏览链接的相关资料,了解该词的作者生平简介、词的写作背景以及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情况。学生在完成这些的基础上,还自己在网上查找视频的朗诵,以及flash制作的王菲演唱的歌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网络查找等自主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词的理解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课堂上的讨论也非常的踊跃。同时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在论坛上自由发挥自己的学习心得,使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通过多次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因而也更富有生命力。



4.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古典诗歌,意蕴深广,我们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更真切地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我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很特出的人物,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水调歌头》一词中,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王菲的演唱和视频男中音富有感染力的朗诵,更把学生们带入词人的情感世界。是啊,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在这首《水调歌头》词中,苏轼最终达到了某种令人神往的内在的和谐,不仅是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活在另一处地方的弟弟的和谐,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自己的和谐,他不再想乘风归去,他也不再怕高处的寒冷,他站立在大地上,在他的上方,有着无限蔚蓝、高远的蓝天,有着仿佛黄金一样闪耀的月亮!

通过切实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广泛吸收多元文化信息,逐步形成深厚的个性文化积淀,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

(三).揭示了高中诗歌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模式,为高中的诗歌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1.网上查询识诗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网上查询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其做法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百度、google、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马上搜索到无数个相关主题的网站,也可以利用本校校园网建立一个主题网页,或者教师自己在互联网上建立诗歌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在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优选,然后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同时了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2.在反复的吟诵中鉴赏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诗教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这样说,诗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读诗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鉴于以上的考虑,我在诗歌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五步:

自读:先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自读,教师对学生进行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诗歌的方法。

听读:听多媒体flash配乐诗朗读,随着感人的音乐和名家优美的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从整体上感悟这首诗。

析读: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诵读“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所表达的感情及深刻含义,让学生品读该诗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感悟,教师应调节好读书与讨论赏析的节奏,处理好听讲与诵读、思考与表达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听的热情,思的激动,说的明快,读的酣畅。

诵读: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诗歌的配乐(也可以由教师提供有画面的flash诗歌朗诵配乐)。在课堂上以及其他适当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诗歌配乐朗诵表演或比赛。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更深地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诵读应该成为诗歌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通过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生命的意识。在《致橡树》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自读、听读、析读、配乐读、诵读。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人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3.通过多媒体演示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诗歌教学资源,让信息技术中的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效果综合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构建新型的诗歌教学模式。

语文能力的发展,与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最为密切,利用多种形式实施课程整合,把狭隘的语文课堂拓宽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如学生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完成课件,利用网络进行诗歌创作,网上观摩、交流、评改,利用多媒体练习朗诵等等。开发信息技术在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可以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要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介,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的程序,它不仅可以推广、丰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还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动。教师要适时调整情感,及时给予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找回来,让学生由对精美的画面的关注转移到主动积极的思考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也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



4.让诗情在指间飞舞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是心灵的舞蹈。读诗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诗歌写作,不仅让我们的创造力得到激发,使我们的想象更加丰富,情操得到陶冶,文学素质得到综合提高,而且,诗歌写作中感情的抒发、意境的开掘、语言的锤炼,对于其他文体写作都有极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的同时,我们不妨挖掘一下学生潜在的创作灵感。当学生沉浸在诗人的心灵世界里的时候,他们的心灵也被深深地触动了,此时,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就会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而网络给予了这些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舞台,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诗作复制粘贴到校园网中相关的论坛中,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共享,从而体会到创作的喜悦。



5.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多种能力,完成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传统语文课堂经常是学生围着教师转,配合教师完成任务,学生兴趣不高,参与率低,大部分学生甘当“观众”。而在这种新型的诗歌教育模式下,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自主活动,包括浏览网页、举证例文、回答问题、课堂讨论、交流每个环节,全体学生都能认真思索、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深入挖掘、肯说愿写、乐于交流、平等互助、勇于竞争,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学生完全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主体地位。在网上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可以即时大范围交流,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由于改变了教学的出发点,教师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变:教师由单纯的、唯一的知识的讲解者、传授者,自然而然地转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由“一言堂”的全能主角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监控者。从而教学相长,苦乐相生。

  

六.研究成效

(一)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激发了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了朗诵水平与鉴赏能力

从第一阶段的调查数据来看,对诗歌不感兴趣的占37.5% ,有些兴趣的占57.5% ,很有兴趣的只占5%.对诗歌朗诵不喜欢的占47.5%,有些喜欢的占45%,很喜欢的只占7.5%.经过一年的实践之后,学生对诗歌不感兴趣的为0,对诗歌有些兴趣的为63.4%,很感兴趣的为36.6%.对朗诵不喜欢的为8.3%,有些喜欢的为61.6%,很喜欢的上升到30.1%.在学期考试中,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比同年级的其他班级有了明显提高,得分率高出20%。 可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诗歌朗诵的水平.

(二)  教师自身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进步

我在近一两年的时间里,参加了网络上的朗诵培训班,拜网络上播音专业的老师为师,不仅掌握了很多朗诵的技巧和知识,还多次参加了网络上的朗诵晚会,提高了自己的朗诵水平,从而使自己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此基础上,我还多次举办了学校、文学社以及班级的诗歌朗诵比赛,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蔡洁、杨晓婷等同学分别获得了校诗歌朗诵比赛一、二、三等奖。在2004年五月份教育局和少年宫举办的“戏剧节”“诗歌朗诵比赛”中,我指导的高一年级的诗朗诵《献给母亲的歌》,荣获了区中学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2004年8月指导裴云  、宋晨分别获得了上海市“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诗歌创作”三等奖和优秀奖,指导范婷、蔡洁等获得校“晨曦”杯诗歌创作大赛一、二等奖。

在以上诗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开设了多节区校级公开课及市随堂课。尤其是两节区级公开课《高中古典诗歌鉴赏》《致橡树》、一节区拓展性课程教学比武及之后的展示课《再别康桥》、一节市级随堂课《致橡树》,就是上述教学模式的实践课.在课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包括音频、视频、flash朗诵、flash  课件等等,从诗歌朗诵入手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两节区级公开课、拓展性课程比武(经过层层筛选,已获奖,具体奖项还位公布)及拓展性课程展示课都受到了区教研员和兄弟学校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尤其是2004年9月开的市级随堂课《致橡树》,得到了市教研员步根海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在实践的基础上,我撰写了多篇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意义》获2004年区青年教师论文评比三等奖;《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整合》发表在2004年9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中;《信息技术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初探》于2004年11月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审的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此外,我还开展了文学社、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自编整个诗歌发展阶段的名家名篇,2005年6月完成自编拓展性课程《徐志摩诗歌鉴赏》的科目设计。指导学生诗歌创作与朗诵在市区校的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前面已提到)。

七.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引发的一些思考:

如何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课堂的交流局限.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数十名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单一渠道,辐射范围极其有限,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另外,语文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覆盖面积极其有限,师生之间很难实现课堂以外的即时辅导、教学互动。

而网络教学环境则能够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为此我在学校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在网络上专门开设了一个诗歌网站,除了收集整理诗歌鉴赏及朗诵等方面的网络资源外,还注重于诗歌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建立了诗歌BBS论坛,学生可以将课堂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针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论.教师和所有参与讨论的同学都能即时看到,都可以做出相应的反馈。同时,学生的创作、讨论全部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在论坛中,使得这项学习活动得以延伸到课堂45分钟之外。学生回家之后,只要登陆校园网站,就可以随时继续发表作品和进行评论。这样,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发表个人的诗歌创作、朗诵作品以及自己制作的flash作品等等。 既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又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极为有利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学校网络和硬件设备等方面的因素,这方面的设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今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进一步摸索探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二) 信息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对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同时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对高考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所以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更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深受学生的欢迎,对语文的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我相信它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2.孙杰远、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顾德希《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模式》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务副总编  北师大教授

5. 风潇 《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6.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

记东北育才学校           郑剑非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奉贤部落-奉贤人自己的网络家园

GMT+8, 2024-6-4 14:01 , Processed in 0.07800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