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3|回复: 0

【分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8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要做到“精要”,解题能力上注意给学生上“光”,也就是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十分集中的时间实际上是不长的。尽管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生,可一节课下来,能听进35分钟去的就已经是超常发挥了。因此教师对于课文分析就不能面面俱到,每一堂课都应有一堂课的精要之处。老师乐于把自己的所能理解到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但不应该忽视的是并非什么问题都应这样处理的。譬如对课文的分析就不能简单地这样做。试想一下,如果把一切问题都帮学生考虑好了,一旦学生缺了“拐棍”就不能走路了。因而这种做法其实是害了他们。如果我们在分析每篇课文时注意在每一节课安排一个或两个点,突破了这些点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操作起来也就轻松多了。老师分析胸有成竹,学生学习也能有的放矢。我在分析《我很重要》时就是这样处理的:课前激发兴趣之后,接着就转入到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上,我从写作的角度引出了三个问题;1.你觉得你重要吗? 2.为什么你很重要?3.我很重要的真正的内涵?然后要求学生浏览全文,找出课文是否有内容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后。上课时,课后,我觉得有以下两点是可取的:第一,上课时学生精力集中;第二,在进行课文分析时我把自己的一些阅读体会很好地传授给了学生。例如:这篇文章所要谈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现梦想,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我就适时地介绍了自己的体会。经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这种做法也是可取的。因而可以说知识的传授只是语文教学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以学习知识的方法、解答问题的方法。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课文学习与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其实是一个点和面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析得过于全面就必将无法突出自己所确立的训练点。这势必削弱我们对课文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在实际的能力训练上就不能达到目的。我们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精华——“高营养”的知识。可学生却没有吸收到这些营养的“根”——学习的能力。因此,老师就必须在促使学生“根”的发育与生长上做文章,即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怎样来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在于老师是否给学生上“光”,也就是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象上面我谈到的由点铺成面的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我想可算作是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方面上“光”的一点吧。

第二、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要做到“实在”“有味”。

老师在教学中考虑用一些“催化剂”----师生间的情感投入作为辅助手段是很有必要的。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首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个心理学家。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开展教学教育,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兴趣爱好等一些能激发学生“共鸣”的因素,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忘我的境界中积极、快乐地接受和吸收知识,把知识与“会学”变为自己的一种能力。

高中生不比初中生、小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对于新生事物接受得很快,如果课堂对课文的分析只是那么简单的“三节棍”式的教学模式(即写作背景、内容分析、写作特色),久而久之必然遭到他们的“厌弃”。这样一来,就使得我们老师不仅是要内容上“实在”,而且在趣味上也要下功夫,要做到分析既“有味”又到位,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拉”长。这个学期以来,我不仅在课前对所讲的内容注意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注意从报刊杂志、图书资料及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有关课文的一些趣闻夹杂。在授课中一看学生快跑神了,马上就扔出一个“包袱”来“拯救”一下课堂的气氛。一个材料的加入,是很有效果的,尽管这些“包袱”都是我事先构置好了的,但学生听得还是那么起劲。让学生对你保持高昂的热情,的确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点。

第三、练习时要让学生在不断重复中锻炼能力,讲评应及时到位。

在现实中,一些老师乐于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一切问题都先帮学生解决,不用学生动脑思考。长期以来,则形成了语文学习上的一个怪圈,认为只要读读背背,语文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学生很喜欢把上课的板书全记下来,然后去死记硬背!我想作为语文教师一定会有这样的切身感受:一篇优秀的文章,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都令你赞叹不止,但让自己提起笔来写,却未必能写出这样的水平来。所以,听别人说话,看别人文章,听懂看懂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要自己写出来并变成自己的东西就不容易了。就像小孩学写字,会说的东西,要让他写出来,就必须经过反复写的练习才能达到记住了,会写了的效果。因而,要由听懂变成会做,就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多多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就是学习高中语文应该下功夫的地方。有人曾经这样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为了能把知识上的漏洞补上,就要不断重复。这一点,我想也可以称作“重复定理”吧。就拿记忆来说,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要真正记住新的知识和信息,一般人需要重复七遍以上才能永久记住。各类题型练习的重复训练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任何知识、任何信息如果没有深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是不会影响人的行为的。另外,练习的讲评也一定要到位。等到饿了再来找饭吃,下雨了才来找伞打,谁都知道这已经迟了。现在的学生有不少是为了应付交作业而做作业,有部分学生甚至还有抄袭作业的习惯,这也是语文成绩为什么这么难提上去的原因之一。独立做题是关键,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重要是做一题要有达到一题的作用。我比较赞成当场做完当场讲评,当然这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时间拖得太久,老师教的恐怕早已全都忘到“爪哇国”去了。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思想,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想一想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地尊重了我们的教育对象的个性,然后根据自己的反思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模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奉贤部落-奉贤人自己的网络家园

GMT+8, 2024-6-4 13:56 , Processed in 0.04657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